学科基本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关注和参与到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中,根据建设需要于1979年成立非平衡系统研究所,1985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系统理论专业,1990年成为系统科学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系统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取得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系统理论成为系统科学学科领域中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建立“复杂性研究中心”,2006年与数学科学学院共建数学与复杂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建立系统科学学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北师大系统科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国高等院校在系统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实力的单位之一。

学科方向与特色

系统科学关心涉及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规律的基本科学问题。在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试图通过对社会经济、生命生态等具体系统演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揭示复杂系统具有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复杂系统宏观层次上的涌现性行为、系统性质和功能的智能控制等科学问题,在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并符合国际复杂系统研究发展趋势的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的涌现行为与控制优化。研究非平衡、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性质与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讨论系统的优化与控制问题。

2、社会经济系统分析。将经济看作一个演化的复杂系统,可以把握经济系统的核心规律,并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3、生命生态系统暨脑与认知的自组织行为。从复杂性的角度研究大脑认知和学习过程的自组织行为,理解脑神经回路的发育形成机制,探讨学习过程中的涌现和自组织。

4、多主体系统和演化算法。自底向上的研究方法是探讨系统复杂性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多主体的模型方法、遗传(演化)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应用到社会经济系统及其它具体系统中。

5、复杂系统的信息技术。在模式识别、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领域进行表征描述、特征提取、建模重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等研究工作,为适应人机结合的复杂系统建模提供技术支撑。

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稳定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思路与方向;健全的学科建设机构、机制与平台保障,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优势。

学术贡献与社会服务贡献

本学科围绕着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规律的基本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在各方向上取得了成绩。

1、复杂系统基本理论。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已经在ISI数据库被它引136次,网络同步的文章被选为EPL封面,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2009年关于螺旋波时空行为的研究被Nature China作为研究亮点评述,以汶川地震捐赠为基础的捐赠分布研究被PhysOrg.com评述,并随后被科学时报、科技日报、人民网、Sohu科技、中国名家新闻网等媒体作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2、社会经济系统分析。方福康教授通过对经济系统演化问题的研究,发现了在一般复杂系统演化中普遍存在的J结构,促进了对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的认识。这一研究方向的成果被中国科协评为2004年系统科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进展之一。2007年发表的关于中国财富分布的文章在2007年8月被Nature China列为研究亮点;2012年关于中国人口姓氏分布的研究发表在人类学顶尖杂志,并迅速被Science、中国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科技媒体报道,2013年关于汉字的网络研究被BBC Future栏目关注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3、脑与认知的自组织行为。我们在神经回路识别信号的机制、汉字字形学习过程中的模式、工作记忆的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成果获得同行认可。关于工作记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科学Top Journal“Journal of Neuronscience”,并随后被该杂志专文评述。协同学的创立者、目前仍然从事脑科学研究的世界著名科学家H.Haken教授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从涌现的角度研究大脑的行为,为理解高级认知行为的出现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