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新经济学论坛圆满结束

来源: 作者:朱琳颖 发布时间:2015-05-19 浏览次数:

     2015年5月16日、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瀚德学院承办,新经济学读书会发起的第一届新经济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论坛以“反思与变革”为主题,为认同新经济学理念的经济学学生和学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帮助年轻学者明确新经济学的改革方向,在中国推广更为真实和客观的新经济思维。

       16日上午为学者专场,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狄增如院长,李红刚书记,王有贵教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杨澄宇副院长,贺力平教授,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何帆教授,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的徐敏副主任出席本次论坛。学者专场由杨澄宇、王有贵教授主持,另有Knox College经济学教授Steve Cohn,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通过Skype远程参加本次论坛。

       首先,系统科学学院书记李红刚和新经济学读书会发起人熊婉婷致开幕词。随后,各参会学者做主题报告。Steve Cohn教授建议年轻学生都尝试去接受经济学多元化的思想,然后和现实相结合进行思考。何帆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学习经济学的经历,传达了世界上不只有一种经济学,解决经济学问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这样的理念。徐瑾女士从传统经典与历史文献、理论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三个维度强调了真实世界经济学的重要性。杨澄宇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演变中的方法与新的研究问题,在座的同学们被他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不仅受到了思维的训练,也得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贺力平教授娓娓而谈、细细道来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学理论的失败,告诉大家要通过关注真实世界,通过反思经济学理论找到新的突破口来解决问题。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发问,以最勇敢的态度,表达对经济学的追求和疑问,老师们也耐心细致解答,从多元化的角度,带领大家去理解和追求最真实的经济学。

       在16日下午的学生专场,同学们通过Skype连线国际反思经济学会的发起人杨缘,与海外学生分享在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于博洋同学特地带来了高鸿业版经济学教材,提出“反对活在练习册里”,他坚定的相信“经济学是一门用来解释事实的学科”,我们应当关注真实世界,以各种方式吸纳各式的观点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建立自己的观点。王晟宇同学眼中的经济学更多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由于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课堂上占据优势地位,对所谓异端经济学说感兴趣的人们往往通过MOOC平台以及线下的交流进行学习,而这恰好是他与新经济学结缘的途径。参会同学们纷纷表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反思经济学这个群体中来,正如当年撒切尔夫人所说:“经济学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经济学家。”

       5月17日上午,论坛邀请了4名在校研究生来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邱牧远同学介绍了基于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对该趋势的干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的张煜霞同学以美国金融危机后QE失效为大背景提出问题:央行能否完全控制MS?在建立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后,张煜霞认为“MS内生性是本质,外生是表象,货币乘数波动性无法解谜,但货币乘数冲击效应是破解谜题新途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徐丽同学通过基于OLG模型的政策实验分析了教育投资结构对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影响,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维度讨论了家庭投入和政府投入的影响和挤出效应。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的周璇同学通过基于双向拍卖机制的信用交易多主体模型,来研究信用交易对于市场的影响。她认为当引入信用交易时,双边市场相较于单边市场更稳定有效,因此同时打开双边市场是十分有必要的。王有贵教授对4名同学的工作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大家对于经济学、金融学的热情及已取得的成果,并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反思经济学这个群体中来。

       至此,第一届新经济学论坛圆满结束。本次论坛由学生发起,邀请多名学者共同探讨国内和国外对于经济学研究方法改革与前沿,参会学者和同学们分享了新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与同学们一同展开了对于经济学教育的反思,是一次教学相长的宝贵经历。

 

(系统科学学院)

参会学者、学生合影

李红刚书记致开幕词

熊婉婷同学致开幕词

以及Steve Cohn教授的远程报告

参会学者:李红刚教授(左)、狄增如教授(右)

参会学者:何帆教授

参会学者:左起 王有贵教授、贺力平教授、杨澄宇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邱牧远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硕士生周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徐丽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硕士生张煜霞

 

部分参会学生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