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区域贸易协定对局域和全球贸易关系的影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09 浏览次数:

我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黄思羽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Effects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to Local and Global Trade Purity Relationships”已于2020年7月发表在SCI期刊《Complexity》。该文章的合作者是我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勾文沙、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蔡宏波教授,通讯作者是我院李小萌博士和陈清华教授。

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这个多边贸易体系的运作下,全球贸易量快速攀升,世界贸易一体化的格局得到增强。而自1990年代以来,一些区域贸易协定(RTA)也相继提出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和讨论:世界性贸易协定下为何还要有区域贸易协议?这些贸易协议会给局域以及全球贸易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系统科学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国际贸易是一个包括了各国间多边贸易关系的复杂系统,它受到经济体量、地理因素、人为障碍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和局域化的结构。因此,我们讨论区域贸易协定给局域和全球贸易带来的影响时,不能忽视国家之间复杂的多边贸易关系,而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背景来分析。

本文通过贸易流量建立全球贸易复杂网络,以此为基础挖掘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结构,及其随着时间的演化趋势。文章定义了综合性多边贸易阻力(成本),尝试使用期望最大化算法优化参数,并将国家间的综合贸易阻力分解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图1):第一类贸易阻力主要由自然因素构成,并与地理距离成正向关系;第二类贸易阻力要高于自然因素所能解释的部分,可以认为是由政策、关税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贸易障碍。例如,美国和其他多数国家的贸易关系(红色)均在r=f(d)直线附近,其贸易亲疏关系可以通过地理距离来体现,这也意味着美国和多数国家的贸易阻力属于第一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没有明显的人为障碍。同样,中国和其他多数国家也有较为“纯粹”的贸易关系(绿色),大多可归为无明显人为障碍的第一类。

 

图1 2017年各国间贸易阻力的分类

 

图2 2007-2017年全球平均贸易阻力的演化

图2展示了全球平均综合贸易阻力的演化,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年份。可以看出,在2007-2017年间,全球平均贸易阻力有向右移动并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世界整体的贸易关系在这十年间逐渐疏离恶化。其中左侧峰值(第一类)随时间的右移可认为是由于运输成本的整体升高。

为了更准确地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和各国的贸易环境进行量化描述,文章将每一对贸易关系隶属第一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的概率加总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定义了贸易纯粹指数(TPI,Trade Purity Indicator)。该指数描述了真实的全球贸易环境和国家之间的贸易亲疏关系,并可以用来量化分析区域贸易协议对局域和全球贸易环境的作用。图3中的圆点代表六个典型的区域贸易协议:“一带一路”倡议(BRI)、欧盟(EU)、加勒比自贸区(CARIFTA)、北美自贸区(NAFTA)、东盟(ASEAN)和非盟(OAU),并展示了这些贸易集团内部及外部平均贸易纯粹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趋势由箭头方向表示)。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圆点的大小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可以看出,大部分圆点都位于对角线下方,说明集团内部的贸易关系要普遍好于集团外部。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加勒比自贸区、东盟、非盟等协议的贸易纯粹指数主要向左下方变化,表明其内部和外部的贸易关系均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而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贸易纯粹指数主要垂直向上变化,表明其成员国与集团外部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友好。这表明,尽管全球和大多数区域贸易关系在2007-2017年期间均有疏离的趋势,但区域贸易协定仍改进了部分区域的贸易关系,特别是促进了欧盟和北美自贸区主要成员国的相对繁荣。

 

图3 2007-2017年贸易纯粹指数在各集团内外的演化趋势。

 

 

 

 

图4 2007年(a)及2017年(b)贸易骨干网络的社团划分结果


此外,区域贸易集团与真实贸易中形成的社团是否一致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六个区域贸易协议的成员与贸易骨干网络的社团结构进行对比(图4)。我们发现整体上社团的分布与地理因素和区域贸易协议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也说明了一些代表性的区域贸易协议构成了目前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结构。然而,这些贸易集团对于局域和全球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跳出原有贸易协议的局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贸易合作,这一趋势也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现状相吻合。

文章从交叉学科和量化研究的角度,更加客观和科学地描述了国家之间的贸易阻力,为客观描述贸易障碍和科学解读贸易纷争提供了新的系统性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1701018、71773007, 6167307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SH02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YuJAZH0101),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交叉学科平台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55/2020/298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