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系统科学学院发文揭示科学家产量与成果颠覆性的关联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

随着科学论文随时间的指数性增长,很多科学家们的产量也迅速上升。在上个世纪,职业生涯中能够发表数十篇论文的作者并不常见,而如今发表上百篇论文的科学家在各个学科大有人在。虽然有很多声音呼吁科学家要甘于坐冷板凳,科学评价要破“五唯”,然而科学家产量与他们发表成果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一方面,产量高的科学家可能对学科前沿更加了解,从而可能做出更具有颠覆性的成果。另一方面,产量高的科学家由于精力的限制无法保证每篇论文的投入程度,这可能对于论文的颠覆性不利。在这个背景下,量化科学家产量与成果颠覆性的相关性变得至关重要。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利用超大规模科学文献数据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产量高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有着相对更高的平均引用,但相对更低的平均颠覆性(见图1)。如果科学家在某一年发表的论文突然增加,论文的平均颠覆性也会相应的降低。我们还发现高产的科学家更加倾向于引用近期的论文和热点的论文,并且他们在整合已有知识方面也更为保守。这些现象在19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得到了验证。系统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李赫扬是论文的第一作者,系统科学学院曾安教授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瑞士苏黎世大学Claudio J. Tessone教授也参与了论文研究。

论文于2024年5月17日发表于PNAS(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22462121)。这一成果是系统科学学院团队在科研大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和网络科学方法开展科学学研究以来,继2019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揭示科学家兴趣迁移规律,和2021年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揭示新团队的创新能力,2022年在《PNAS》上揭示科学家合作主题特征,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2274020和L2224029)和北京师范大学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项目号2233200016)的资助。

(图1,(A)科学家产量和论文中颠覆性指标为正的论文占比之间的关系,(B)科学家产量和论文10年平均引用之间的关系。为了清楚的展示出趋势,此图只展示了所有19个学科中8个学科的结果。)

供稿:曾   安

编辑:郝林青

审核: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