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而这些闪光点,或是刻苦钻研的精神,或是乐于助人的善心,或是赛场上的拼搏,亦或是数年如一日做实验室最早到的人……
为了发挥我们身边的榜样力量,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学院团委宣传部特推出系科访谈节目。本期访谈让我们走进国奖获得者宋诗佳的经历,倾听系科优秀学子的故事。
宋诗佳,系统科学学院系统分析与集成方向2021级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复杂性,师从李汉东教授。
曾获奖励:
2021-2022学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2021-2022学年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
2020-2021学年度硕士学业一等奖学金
2020-2021 学年度校级三好学生
2020-2021 学年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
2020-2021 学年度建党百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个人”
2019-2020 学年度硕士生学业一等奖学金
2019-2020 学年度优秀团支书
2019-2020 学年度优秀团员
2020-2021 久久源川奖学金
科研经历:
2021-2022学年度:系统科学学院第二届硕博论坛主讲
参与Asia Risk Congress线上会议
2020-2021学年度:系统科学学院第二届硕博论坛主讲
第五届系统科学大会(2021) Poster展示
系统科学学院学术年会(2021)Poster展示
2019-2020学年度:2019年美国老年学会(GAS) 奥斯汀,美国 Poster展示
2019-2020学年度:第四届系统科学大会(2020) 口头汇报
科研成果:
Song, S., & Li, H. (2022a). Predicting VaR for China’s stock market: A score-driven model based on normal inverse Gaussian distribu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82, 102180. https://doi.org/10.1016/j.irfa.2022.102180
Song, S., & Li, H. (2022b). A new model for forecasting VaR and ES using intraday returns aggregation. Journal of Forecasting. https://doi.org/10.1002/for.2932
Song, S., & Li, H. (2022c). Price jumping mechanism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based on filtered poiss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350011. https://doi.org/10.1142/S0129183123500110
Song, S., Tian, F., & Li, H. (2021). An intraday-return-based Value-at-Risk model driven by dynamic conditional score with censored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74, 101314. https://doi.org/10.1016/j.asieco.2021.101314
Song, S., & Li, H. (2019). Study on Risk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Elderly. Gerontology & Geriatric Medicine, 5, 2333721419877978. https://doi.org/10.1177/2333721419877978
Luo, Q., Song, S., & Li, H. (2022).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iquidation Strategies in the Multi-asset Artificial Market.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https://doi.org/10.1007/s10614-022-10316-9
担任职务与社会工作:
2019-2022学年度 2019级硕博团支部书记
参与“建党百年 强国有我”服务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专项志愿服务
科研中如何快速进入状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以我自身的体验来说,在接触一个陌生的topic的时候不宜完全从理论背景开始学起,前期一直处于输入状态会消耗科研热情和兴趣,并且根据记忆曲线,半个月过去真正汲取到的知识可能微乎其微。我一般会在最初跟导师商量好一个比较具体的切入点(依赖于某几篇重点的文献),然后以复现为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这个topic的理论、方法和细节,这样做就会让人有一种以清晰目标为导向的驱动力,在进入科研状态的时候就会秉承“挑战”的心态而不是“被迫接受”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精神内耗。除此之外,在学习代码的某些函数时,其对应的一些引用文献更能帮助你进行理解,这也是找到相关文献的小诀窍。至于感兴趣的方向,主要是通过参加一些前沿分享课、学科研讨会以及跟老师双向沟通来确定的。
可以分享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的经验方法吗?
关于文献阅读,说来惭愧,我至今还处在培养定期阅读新文献这一习惯的过程中。之前我总是抱着各种目的去阅读文献,如果要学习文献的方法,我会精读这篇文章,争取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再进行结果的复现,以确保自己写出来的代码与原文的方法是一致的,甚至做到能找出原文一些小的错误。如果只是需要一些理论的支撑,我会略读一些文献,快速筛选与我的研究有关的文献并提取核心信息。但我认为一个学者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每天早起,伴着一杯咖啡的热气,打开一篇或经典或前沿的文献进行“无痛”阅读,并利用笔记软件做好记录,这种长时间的积累或许更能帮助人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系统,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因为我主要是在SSCI杂志上进行投稿,它对文章的写作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反观过去我收到的审稿人的意见,文章表述不够native、语义不明、文章结构不清晰等等都是我曾经有过的问题。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历炼,审稿人关于我写作本身的意见大大减少,大多还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而提出建议,所以我相信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快速写快速投再精心改,才能快速成长。另外我觉得撰写论文固然重要,但科研工作才是核心,有一个好的故事和好的结果才是前提,撰写论文可能只占这整个过程的30%。
师姐在各种学术会议中收获了什么?
从实际收获来讲,通过给同行分享自己的工作可以视为文章正式投稿前的一次彩排。比如,有一次,我对某一金融现象的观点与当前学界的普遍认识是相悖的,这固然具有创新性,但也不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通过同行的反应以及反馈能够帮助我思考我需要利用何种表述才能规避和审稿人的正面冲突,吸引他们看完全文并接纳我的观点。从精神层面来讲,这种场合或多或少能锻炼我的表达能力,也能帮助我建立在小同行领域的学科信心。
有没有什么科研利器分享呢?
我跟大多数人用的科研产品差不多,文献管理用Zotero,翻译可以参考谷歌和Deepl,文章的语法小错误可以靠Grammarly进行纠察。在文献阅读的时候,之前我用过一段时间Notability和Goodnotes来记笔记和打草稿,但后来还是觉得我的好记性就只能配烂笔头,于是返璞归真,继续用真实的纸笔来推演公式等。
在你的课题组做科研是什么样的体验?
一句话总结起来,在我的课题组做科研就是自由、快乐、自驱型成长的体验。当然也有过选方向的迷茫,科研无进展的焦虑,但因为导师尊重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并且及时、尽心地给予我们每个人帮助,绝大多数困难可以靠着有效的沟通来解决。时间窗口的相对自由也促使人从科研工作的服从者向着科研工作的探究者进行转变,只要有内在的驱动力,在我们组就能获得成长。
师姐认为能获得国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表象上看是我发表的学术成果使我获得了此次国奖,另外答辩现场的表现也很重要。其内里对应了我本人在研究道路的不放弃不气馁,同时在这里真心感谢我的导师李汉东教授对我的培养和帮助,我的每一篇已发表未发表的文章都包含了一部分他的心血。
低年级同学如何规划研究生生活?
对于心中有着强烈学术抱负的同学,那么按照自己心中的计划实施就可以了,包括但不限于尽早确定研究方向、确定是转博还是考博、联系心仪的博士生导师和学校;对于在走学术道路还是就业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同学,建议尽早独立完成一次完整的科研工作,包括从文章撰写到投稿到改稿,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是否能够适应科研的生活和节奏。
对于想要读博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大家对读博需要保持一定的敬畏心,但也不需要太敬畏,曾经我以为读博需要时时刻刻保有对学术科研的强烈热情,才会在这条路上走好走远。后来发现科研工作,它的本质或许就是一份工作,如果靠热情来驱动,当结果不如意或迟迟没进展时,热情终将会熄灭,最好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结果好与不好都不影响对科研进行常态化地推动。另外,一篇在写,一篇在投,一篇在修改的状态据说是一个博士生最好的状态,如果已经处在这个状态的同学就放心大胆地读博吧!
在党团活动和志愿服务中收获了什么?
在组织党团活动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增进了与同学们的联系,毕竟研究生以后除了同门,跟其余同学有交流和联系的机会实属不多。而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是提供了一个与别的学院的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也实现了个人除了学术以外的价值。
师姐送给还在为梦想拼搏的师弟师妹们一句寄语吧。
总想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当泥土,任众人把你踩成坦途。先当泥土,再为珍珠!
志愿服务现场集体照
结束语
科研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与自我突破中找寻答案。师姐这次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科研小讲堂。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沉下心来探寻属于你的科研之路,你终会是那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供稿 | 宋诗佳 王志超 李守伟
编辑 | 刘凯威 杜文千
审核 |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