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北大荒: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冬天,最低温度甚至达到-40℃,这样的条件是很难进行耕作的。
现在的北大仓: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已经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蜕变,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拓荒人七十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大荒精神的核心。而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1955年8月9日,在毛泽东的首肯下,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
北京市石景山区黄乡22岁的青年农民、中共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和南苑区的李连成、李炳恒、东郊区的张生以及石门乡的庞淑英等人到团中央机关,商量组织垦荒队到北大荒,决心为国家开垦3000亩荒地,产出30万以上的小麦。
8月16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发表了由舒展起草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倡议书》,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14天内,便有803人报名参加垦荒队,并收到各界青年捐助的6.9万余元的款项。北京团市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的指示,从中选拔了60名优秀青年组成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杨华任队长,李连成、李炳恒、张生和庞淑英任副队长。
9月4日,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黑龙江萝北县凤翔镇南10公里处,并将落脚的地方定名为团结村。垦荒队仅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将原来可开垦的400万亩地拓展到了1200亩,第二年生产了27万斤粮食,60万斤蔬菜,在开荒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在萝北垦荒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上海、天津、湖南、广东、浙江等16个省份也积极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在一年时间,共青团前后动员组织了20万青年奔赴各地的荒山、荒原和荒岛,开荒建点,安家立业。[1]
改革浪潮中的北大荒
1978年,当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敢于否定、善于扬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毅然向“大锅饭”、“铁饭碗”,告别,向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宣战,开始兴办“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垦区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个飞跃的序幕。由家庭承包阶段走向规范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新阶段,再次走在全国农垦系统农业改革的前列。
2000年8月,这是一个值得北大荒自豪的日子,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陪同下视察了黑龙江垦区,并亲笔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
如今的北大荒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前赴后继,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年产粮曾经只有0.048亿斤的北大荒,如今连续10年稳定在年产400亿斤以上,可以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口粮供应。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18年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调研,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感慨道。
当听说建三江通过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稳居中国农业企业“龙头”地位时,习近平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总书记在这片土地上考察时嘱托道:“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要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和北大荒精神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出发,不断将北大荒精神发扬光大,以造福中国,造福伟大的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北大荒,已没有当年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工作场景,工作对象、内容、环境、方法均发生了改变,但做好工作的“根、本、魂、动力源”没有变。新时期弘扬北大荒精神,就是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北大荒精神的理论品质,赋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内涵,攻克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立足优势自主创新,实现长远发展。[3]
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存在的,未必永远留世。回忆,可能留下点点余辉,但黑土地上的热血、青春,将是——超世纪的话题。
[1] 三代人投入64年光阴,北大荒变北大仓!中国青年报
[2] 奏响时代最强的旋律――大气磅礴的北大荒精神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 挖掘北大荒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黑龙江日报